在“猪肉”连登微博热搜之后,“牛肉”也终于耐不住寂寞,用价格连续10周上涨的“强势表现”,将市场关注热度转移到自己身上。
河北省张北县一名肉牛养殖户称,今年肉牛养殖效益不错,一头牛纯挣利润在5000块左右,19头牛能卖将近40万元。
而在专家眼中,中国牛肉行情的“牛市”其实已经持续了十余年,这是一个有着总规模高达8000亿的巨大市场。
但与生猪养殖业巨头与中小企业齐飞、互联网大佬跨界不断的热闹相比,肉牛养殖产业似乎总是缺少关注,很多人宁愿进口也不愿养牛,甚至出现中国牛肉已经不能自给每年要花超过500亿去进口的窘境。
本期投融界,走进“冰与火”并存的肉牛养殖产业。
01
牛肉不受宠爱?
供需失衡,价格走高
相比牛肉,其实中国百姓的餐桌更钟情于猪肉。
近40年时间,在中国肉类消费里,猪肉占比高达90%以上,而牛肉只有可怜的5%左右。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里,牛肉营养价值更高,但价格也更贵,很多时候,价格是导致我们比较少吃牛肉的最大因素。但通过对牛肉价格和消费趋势的数据观察,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牛肉价格在2007年初的时候还维持在20元/斤上下,但从2007年下半年中国牛肉行情进入“牛市”,到2013年牛肉价格就突破了60元大关,涨幅达到200%,并自此维持高位,再未跌落神坛。
在今年夏天,原本的牛肉消费淡季,更是一反常态,连涨10周累计涨幅2.0%。
而在价格上涨的同时,牛肉在肉类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却逆势悄然上升,由当初的5%上涨到15%。
价格越贵吃的人越多?价格飞涨反而促生出更大的8000亿市场?这背后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收入提高,消费升级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国民经济收入与牛肉消费量有正相关关系,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1500美元时,就会出现牛肉消费热。
我国人均GDP从1978年的223.84美元增至2018年的9771美元,翻了43倍,2019年突破一万美元大关,世界排名约第72名。
与此同时,2005—2018年,国内牛肉消费量从561.4万吨增长到791万吨,增幅达到40.9%。2018年底,非洲猪瘟爆发,牛肉作为替代品,需求量进一步提升,2019年全国共消费牛肉870.5万吨,同比增长11.23%。
随着国人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的深入,中产人群规模的日益扩大,牛肉消费量的提升符合正常的肉类消费的演进规律。
二、火锅业兴旺推动牛肉消费
在家里你可能不会顿顿牛肉开荤,但要说进了火锅店,谁还能不点个牛肉下锅?
在中国餐饮行业所有细分领域中,火锅是除中式餐饮外的第二大细分品类。2018年市场规模达4814亿,占比高达13.7%。
在火锅行业中,川渝火锅为最大细分领域,占据64%市场份额。根据2018年数据,在川渝火锅中,毛肚(牛瘤胃)的消费者点单率高达84.1%,肥牛的消费者点单率高达81.2%,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
火锅业的火热极大带动了牛肉消费的崛起,而据专家分析,随着火锅连锁品牌不断做大做强,对牛肉批量采购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大幅提升。
三、生鲜零售带动线上销售和批量采购
2016年10月,马云在阿里巴巴云栖大会的演讲上,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这一概念。4年时间,在新零售战略下,生鲜零售逐步走向线上线下一体化,电商渠道积极开展生鲜零售服务,传统零售业也纷纷布局生鲜电商,而各生鲜零售业态都带动了牛肉的线上销售,也产生了批量采购的需求,进一步刺激了牛肉消费市场的增长。
02
尴尬的肉牛养殖业
宁愿违法走私不肯用心布局
8000亿巨大市场,不断高速增长的牛肉消费需求,一切看起来很美好,但事实是在这背后,整个肉牛养殖产业却常常处在少人问津,没有创业者和养殖企业布局的尴尬之中。
2012年开始,国内牛肉消费量第一次超过产量,出现供给缺口。之后,缺口一年比一年大,2018年牛肉缺口已经超过百万吨。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牛肉进口国,根据海关数据,今年前3个月,中国进口牛肉51.3万吨,增长64.9%。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高价格高需求不仅没能驱动养殖动力,反倒是刺激了“走私热情”。
2013年时,《中国贸易报》就报道说,国内牛肉市场上每年走私牛肉高达200多万吨。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产地是巴西,价格只有22元/公斤,中间利差巨大,引得无数黑心商人为之铤而走险。
宁愿冒险违法走私,也不肯用心布局养殖,国内肉牛养殖业何以至此?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落后,其根本原因还是赚钱慢,对于无利不起早的合作人或企业来说,诱惑力不够大。
和猪相比,牛的生产周期更长。母牛一胎一般只能生一个,而且母牛怀胎和人差不多,要280天左右。从刚出生的小牛到架子牛又是接近一年的时间,生产周期要花近2年。
为了获利,大部分肉牛企业放弃了自繁自养的方式,转而专注收购架子牛进行育肥和宰杀,所以我国肉牛的繁育还是以农户的小规模散养模式为主,90%以上的母牛和小牛都掌握在农户手中。
这一模式为整个产业带来了循环不断的恶果。
繁育养殖与屠宰销售的完全脱节,首先导致逐利市场的产供销混乱。
每次牛肉消费热潮涌起,牛肉价格猛涨,肉牛企业便会“利字当头”,大量从农户手中收购母牛和小牛,然后直接杀掉。
国际上,肉牛屠宰的安全线是25%,即存栏量是100头的话,宰杀数量不应该超过25头。但中国的屠宰比例往往超过40%,甚至50%。
同时,据一份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0头以下肉牛饲养规模的小型经营仍占据主流,多达95%。这些农户风险抵御和资源承受能力都很差,养牛成本大、周期长让他们养牛的意愿更低,导致中国肉牛养殖户急剧下降。
没了母牛,肉牛市场的供应便没了未来。
同时,以农户养殖模式为主的生产方式,也意味着整个产业内规模化、技术化、现代化水平低,并不符合整个商业社会的发展节奏。
养殖技术的落后,又导致国内肉牛出肉量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根据FAO的数据,拥有资源禀赋或者饲养技术较发达国家如加拿大、美国、欧盟等,肉牛头均出肉量分别达到3927百克、3712百克和2843百克,而这个数据在中国,只有1398百克。
同时,目前国内牛肉屠宰和加工还是以非正规屠宰商贩和正规屠宰企业并存的模式,且非正规屠宰商贩大约占据了国内屠宰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由于肉牛的屠宰过于分散,规模化企业占比太低,加工技术欠发达,规模化的生产、管理经验难以应用,肉牛制品的成本高居不下。03产业优化势在必行
创业者蛮荒之地,开启掘金旅程
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的确有些一言难尽。
但我国作为目前全球仅次于美国、巴西的第三大牛肉消费国,肉牛产业的优化发展也势在必行。
而且,当下虽然我国牛肉消费一直呈现上行态势,但人均牛肉消费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及部分东亚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牛肉消费量仅有2kg,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个市场中蕴藏的机遇与空间不容小觑。
众多玩家也开始瞄准这片“杂乱”蛮荒之地上的机遇,开始了“掘金”旅程。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新注册肉牛养殖相关企业已达到4.7万家,而今年上半年就达到了3.8万家,同比增长90%。
玩家的增长侧面说明了市场机遇的存在,但入局企业如何完成在这个领域的破局,则需要更多努力。
投融界农牧产业合作分析团队,对整个产业从业者后续的战略方向和发展模式,进行了相应的专业分析。
分析团队认为,肉牛产业链长而复杂,涉及饲料加工、养殖、屠宰加工、深加工、销售等多环节,当下中国肉牛产业主要存在规模化养殖、规模化屠宰程度低,技术水平低、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
从业者可以从这几项最痛的“痛点”上完成初步的战略规划——通过建立健全、成熟的产业链,来逐渐形成“基地(养殖)+工厂(加工)+专卖店(销售)”的经营模式,不仅能打破目前肉牛养殖产业割裂、畸形、分散的发展缺陷,而且涵盖从肉源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健全的产业链能保证产品品质,并有助于提高知名度,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与此同时,抓住我国目前牛肉消费在餐饮消费、火锅连锁、生鲜零售的发展机遇,线上线下同步拓展销售渠道,借助网店+互联网的模式,形成品牌化和规模化,提升品牌曝光度,来抢占市场。一方面,可以为连锁型火锅企业供货并打造联名产品;另一方面也要把握线下零售渠道;线上零售方面则要扩大覆盖、提升销量。
一切的一切,还是为了中国自己的这头“牛”,能走出发展畸形的怪圈,演绎一出真正“牛市”凶猛的大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