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858-9000 咨询/投诉热线:18658148790
 

投融界> 问答> 其他>如何判断一部电影是不是值得合作?

如何判断一部电影是不是值得合作?

会员昵称:糜先生 提问时间:2021/01/24

分享到:
问题描述:今天秘书拿来了一本电影策划书给我,说是有人请求我们公司合作他的电影。导演打着老乡的旗号写了一封要死要活的感谢信,并请求合作。策划书里列出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大纲和演员,故事巨狗血,演员是知名二线。所以我想知道如何判断一部电影是不是值得合作?一部好的电影从策划书是如何体现?
阅读更多
您还可以输入 1000
6条回复
陆先生

回答数:52|被采纳数:0

电影合作在电影业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是投人还是投项目。
电影合作要的是收益,而影响收益最大的是退出机制。在电影合作领域,目前的退出机制集中在影院票房上,在其他衍生品销售和版权销售方面的收益很小。影片在影院上映后的很短时间内,一次性决定成败。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模式,短期市场效应和大众取舍成为考量合作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合作领域,通常合作者考核的有以下几点,一是行业的发展,二是项目本身,三是团队。电影是带有文化、艺术和技术属性的商品,属于创意产业。行业性质与互联网,能源或高新技术等不同,而电影是由单项目组成,第一个项目成功了,不代表接下来的项目也成功。很多大牌的制片人、导演都经历过高峰后的滑铁卢。因此,电影合作的过程不可控性,风险和成功不可持续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合作电影,首先要对项目本身进行严谨深入的评估,如市场调研,剧本创意,主创人员团队组成,拍摄计划与方案,发行与宣传计划,衍生品市场等等。在项目的各个阶段,都有风险点。缓释与控制风险,除了在前期要做好周密的方案,更重要的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提前预警或及时处理,这就需要制片人在执行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另外一方面,电影创作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剧本写的很好,看点多,冲突激烈,能强烈地带动读者(不是电影观众)进入情境;剧组的成员也好,导演和演员都有知名度,但拍出来的就是不好看,吸引不了观众。原因可以列举很多,如拍摄临时改计划,主创人员之间有不同意见,资源不能按时到位或成片的风格跟预先想象的不符等等(被广电总局“一剪梅”的不在此讨论)。因此,合作人在前期如果单纯就项目来判断,不能保证影片顺利制作完成,保证质量。还需要对执行的人, 即制片人进行判断。
有一些案例,电影合作人有意识地合作自己偏爱的电影项目,如与自己人生经历形似或能引起共鸣的,有自己倾心热爱想极力推动的事业等等,如果合作回报评估与个人偏爱能兼顾,当然最好。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失败告终。说到底,合作毕竟是一门生意,不是慈善(当然,国家扶持或公益项目不再此列),合作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风险意识
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早期个人化、作坊式的操作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目前电影市场商业化、专业化的运作。一部电影,从剧本的筹划开始,到合作,立项,拍摄制作,发行宣传,直至上映,都要求制片人和团队面对更严谨、专业和“苛刻”的投合作平台。这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合作人要深入地了解电影创作的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和商业嗅觉;制片人要由创意地挖掘和发展项目,对项目有激情和热情,系统地管理团队,把握项目的质量和进展。这样,双方才能达成共识,互相信赖,发展长期的,固定的合作关系。
如果一个职业化意识浓厚,专业能力很强,对创作和执行都有很强责任感的制片人,作出的作品一直保持较高的艺术水准,商业意识和良好口碑,为什么不投人呢。还是那句话,项目最终是由人做出来的。
当年互联网鼎盛的时候,中国有无数的新兴互联网公司找合作,扩大发展。但为什么只有不多的公司能够成功拿到合作,并发展到今天呢?(当然也有风险合作失败的案例)。当年马云单枪匹马去日本与软银(Softbank)的孙正义谈判,见面不到10分钟,孙正义就决定合作阿里巴巴。据传,除了互联网交易平台这个概念和中国巨大的市场机遇外,主要就是马云的那股劲儿,让孙正义看到了创业者的斗志和成功的自信。
因为电影项目的不可复制性,每一个新的项目对于制片人来说,都无疑是一次再创业。成功的制片人都有什么呢?创作激情,管理意识,健康情感,创新精神,坚强意志,自信,战略眼光,勤奋顽强,求真务实,顾全大局,良好心理素质,竞争意识,敏感的市场嗅觉,良好人际关系和旺盛的精力。
我们期待着中国能有越来越多出色的制片人,制作优秀的电影。资源,自然会向这些优秀的资源集中的。
回答时间:2021/02/03
欧女士

回答数:85|被采纳数:0

凡是拿策划书过来让你投钱的,直接打出去。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个价值年薪至少150万起的工作岗位。
回答时间:2021/02/03
那先生

回答数:47|被采纳数:0

你问的是策划阶段,那答案就是:没有标准。

因为对于一个还没看到成品只有一纸策划书的合作人来说,即使看到了剧本、卡司,实际上一切都还是未知的,合作者只能用经验主义结合自己的商业和艺术天赋,凭借他对电影市场和电影消费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也就是商业嗅觉(主要基于大众传播和消费心理学层面),和对电影艺术本身的艺术敏感度(主要基于电影的艺术价值),加上一些近期和历史上同类型电影的合作案例(成功和失败作都要参考),来推断这次合作的成败概率。因此,每一部电影的行业外合作(假设其合作目的为获得合作回报),实际上都是一次风险合作。

正因为每一部电影在合作策划阶段,其未知因素都非常多,而大部分合作人对电影市场和电影消费者口味的发展趋势以及电影的艺术价值都缺乏最起码的认知,因此很多合作人判断电影合作前景的依据都是近期同类型电影的案例,而他们在分析案例时并不具备从艺术创作角度(如类型片情节走向、演员表演、导演功力等)总结畅销产品经验的能力,多半最终将其简化成了卡司阵容和一些商业元素的堆积。这也是大量的大合作烂片能够立项启动又最终巨亏的重要原因,简而言之,合作人不懂电影,被行业内的一些“大忽悠”画的饼给骗了,最终不但没赚钱还赔个精光。最新的例子,包括去年的《王的盛宴》、《血滴子》,今年的《忠烈杨家将》等。

所以很明显,目前中国电影行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实际上其中真正赚到钱的人并没有多少,每年都有无数的大中小不同当量合作规模的炮灰片诞生,也有很多看起来风光无限票房不俗但其实依然亏损的影片存在。这背后体现的,主要就是两个问题:

一,大部分导演编剧只是艺术创作者,并非专业的电影制作人,因此并不具备在创作阶段将商业卖点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的能力,也就是说,流水线步骤错了,在没有算明白账之前就启动了制作流程,俗称“缺少专业的制片人”。目前这个行业的解决方案只有两个,一个是导演本人(能做到的多半是绝顶聪明的人物)自己摸清商业规律(比如冯小刚),一个是一些懂创作的人(比如名编剧名导演)转行做制片人。好莱坞也有这两种情况,但更普遍的是一个商业头脑极佳同时又非常了解电影的犹太人来专职做制片人(谁让犹太人在这两个领域都具备最顶级的种族天赋呢,属于BUG玩家)。

二,大部分合作人本身并不是多么聪明的人物,其发家致富的过程多半来自制度漏洞、成本优势或占据核心资源(更离谱的就不说了),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商业天赋,其经商理念也和现代商业市场格格不入。而中国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目前实际的状态,却是中国众多行业当中比较难得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虽然其中的偷票房、档期、审查等非市场因素依然威力很大),这样的行业结合较高的风险,意味着对合作者的合作分析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大部分土豪并不具备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更何况,电影还是一种文化产品,仅仅懂得商业规律了解市场还不够,还要对电影艺术本身有不错的认知,而土豪们对此当然就更一窍不通了。这个问题,俗称“人傻钱多”。解决方案,很抱歉,没啥解决方案,大导演因此一般会回避行业外合作,而一些看出其中的“钱景”的“大忽悠”,就利用这一机会大捞一笔。那好莱坞怎么引入行业外合作呢?大家可以搜一下相关的一些问题,之前有人写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因此,判断一部电影是否值得合作,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活,它对合作者(或者为合作者提供咨询分析业务的顾问)的要求涵盖了对电影艺术(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配乐艺术等)本身的了解,对电影市场和观众口味发展趋势的了解和预估,对电影商业元素组合效果的判断,对同类电影案例具体成败因素的判别,对某一具体类型影片其包含的卡司、档期、情节、制作阵容实际的商业价值预估,等等等等。即使所有这一切都分析过了,风险依然很大,因为很有可能最终的制作质量(好导演好演员拍出烂片)、影片档期(遇到强大对手)、卡司宣传期配合度(上映期演员在拍戏)、观众口碑(超出观众接受度)都会影响合作回报率。

最后说些题外话,评价一部电影是否值得合作,在不同时期很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拿1963年伊丽莎白·泰勒那部《埃及艳后》来说,刚立项时绝对是万众期待的史诗大作,属于公认高合作换来高回报的项目,FOX当时忙不迭掏出前所未有的巨额合作,他们相信这样的巨星阵容和大手笔豪华制作,肯定能票房大卖赚翻天(就像后来他们合作卡梅隆的最近两部电影一样)。最终,他们花掉了4千多万美元。这四千万美元并没有赚回来,而且因为泰勒和理查德·伯顿的爱情招致了票房口碑双输。这样一部导致FOX破产的电影,肯定是一次失败的合作了。可如今我们看这部长达4小时的杰作,你能说它是一个不能看的作品么?
回答时间:2021/01/31
在线客服
手机APP
微信订阅
今日已有0人投递合作需求

金额

输入手机号码

立即申请

扫一扫,加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