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012年10月21日消息 五道口沙龙第十九期“移动医疗”专场于10月21日在北京正式举行, 联想之星合作副总裁刘维在沙龙上称,在移动医疗领域,数据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数据的采集和利用尤其重要。
以下是演讲实录:
我就简单一点吧,凯鹏华盈的两位同事从两个点入手把我要说的说了。
刚才我本来想说我是“围城外的”,但你说了,我就说我是从围城外一直往围城内看的人,十多年前我做软件,最早做的就是和医院、医疗信息化有关的软件,后来我做合作后其实投过的很多项目都是在用IT手段解决医疗行业“围城内”的需求,包括核磁设备的改善、电子血糖仪等。
今天谈移动医疗,感觉还是这个东西的延伸,我们说IT技术始终是技术,带来的是用户体验,医疗是场景,App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关键在于你的技术给用户带来了什么独特的体验,让别人直接、间接地为体验而付钱。
联想之星关注早期,关注趋势,从趋势角度来说我个人很认同移动医疗,并且认为它到了蓬勃发展的时机,过去十多年内医疗行业做了很多围城内的准备,我们看到医疗资源有很多,充分信息化,很多数据已经喷薄欲出了,依托原有的流程,用户可以得到很多东西,但这始终还是依托原有的流程,最多挂号时少花点儿时间不用取体检报告,而是直接能在手机上看到,没有打破原有的流程,而移动互联网不光是在医疗这一个围城,还在工业、物流等很多别的流程,它是对原有流程的颠覆。
举个例子,我觉得春雨掌上医生做的事情某种程度上就是在颠覆原有的流程,原来大家需要走到医疗机构才能得到医生的服务,而现在由于你有一个手机,你在建立自己的个人信誉、个人品牌,在产生和你的个人连接,这些东西在逐渐解构原来传统的医疗机构,原来大家必须要依赖大型的体检设备,医疗电子、移动医疗使得小型设备人人都可以有,直接获取数据。
从用户来讲也一样,原来我们必须跑到围城里去,现在我们可以有更多方式进入围城,这和整个信息化推进的方式是一样的,第一步是服务于流程,第二步是提高原有流程的效率,第三步是推翻或重构原有的流程。
在这里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数据,信息化始终在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个就是数据的采集,春雨掌上医生以及各位朋友做的东西虽然不像当年小血糖仪的出现那样让你直接取得数据,但实际上大家还是在数据上做数据的工作,我刚才下了春雨掌上医生,有很漂亮的人体位置图,有一个引导流程告诉你,让你去点到底哪儿得病了,让你很容易地选择你自己得的**,这实际上是数据引导,包括口袋体检,其实还是有一些辅助手段获取人的身体信息,这至少是往前走了一步。
我自己对未来趋势的判断,长期看,还是要看这里面到底能产生什么新的数据轴会是非常关键的,到底有没有一些东西,就像春雨的朋友说的,硬件被软化,被包进移动终端,因为今天我们谈的是移动医疗的主题,让移动设备了解更多个人数据信息,或者把一些原来能了解的信息结构化,比如现在人的脸、人的表情、人的状态,现在手机能了解到,但它的分析能力还不够,如果能把它更好地结构化,产生更多数据,就减少了人去和围城接触的必要性。
另一端,是这个数据的利用问题,数据采集之后原来受困于在医院采集,传到医生桌面,医生再巡诊,但随着过去十多年医疗数据化的发展,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关键就是我们通过移动设备得到的数据轴的利用,这里面,咱们在座各位的应用也是在向这个方向努力,比如春雨掌上医生实际是通过问答的方式、通过群体智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使数据变得更容易得到利用;我们的杏树林更是,你在直接帮助这些人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专业水平,分析利用数据的水平。
在这里面我个人觉得比较大的机会在于……就像云一样,如何从软件转化为服务,这些数据积累起来后到底用什么样的办法让医生在里面起到的作用适当降低,第一是医生的专业判断更好附用,专家也好,设备、技术的改善也好;另一个是群体智慧,不同医生围绕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数据处理机制围绕同一个数据源分析得更好、更深,这样就起到了自动化的效果,随着逐渐地发展,就像围城的解构、医疗机构的解构一样,人们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终端掌握自己的信息、分析自己的信息,得到很好的反馈,减少了垄断机构存在的必要性,长期来讲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空间,这样就会使得人们使用医疗服务的门槛降低。
我看了春雨的数据很诧异,原来我以为问答式服务可能不会有那么多人很热衷,我会觉得在百度上问和在好大夫上问差不多,但没想到用的人很多,其实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你把门槛降低了一点,对很多人来讲就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原来大家会有很多毛病、很多问题不愿意花时间去医院,这样的应用降低了一点门槛,就涌现出了很多新的需求,未来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大,并且移动医疗解构了原来的医疗流程、药品流程、赞助流程,可能会分流比较大的用户。
我就说这些,相对在座各位还在相对早期的阶段,路还比较长,怎么赚钱、怎么活下去确实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相信待会儿还有更多时间讨论。谢谢。
圆桌论坛点评实录:
简单说两句,我接着黄总的话说,正好我们也投了移动互联网的项目,我自己觉得移动互联网项目分两类,一类是纯粹模式性的东西,其实也没有形成类似于技术公司价值轴的。另一类,各位在做的医疗类的公司,其实有一点点类似于技术公司价值的地方,比如我们对医药行业的理解,比如我们圈住的专家资源,这和纯模式……比如做通讯工具,和这种纯模式、纯体验类公司比起来,还是有一些可以逐渐形成壁垒的东西。
我想接着黄总的话说,在现在的早期阶段,不管大家的估值低还是高,钱多还是少,还是要踏下心来想清楚自己的领域,一步步累积起来,这是未来长期的门槛,如果没有想清楚,把钱烧掉,用户数冲上来,其实没有用,像潮水一样起来又退下去,很多公司就这样死掉了。
刚才大家谈到了盈利模式,其实还是挺好的,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如此,做To B业务的有很多已有的游戏规则,医药厂商,400元的接触成本,你怎样帮助他把这个成本降低,这个钱是可以看得到的。
To C业务也是可以看得到钱的,不一定十年,互联网,有的东西原来价钱不高的被免费了,比如信息,原来媒体买张报纸几块钱网上媒体把它免费了;另一个是原本价钱很高的,把它变得便宜,我自己觉得医疗服务从网上获取更接近于这个,我们不能指望在网上可以买到免费的商品,免费的机票,但我可以买到便宜的商品、便宜的机票,医疗这块其实是最有这种潜质的,随着离线医疗成本越来越高,大家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医生的速度肯定跟不上,导致这里面的竞争会越来越厉害,这样的竞争厉害了就给我们创造了很大的空间,我们把服务做便宜点,有效性更高一点,肯定会有收入。
两者结合起来,在座各位都已经是交叉领域比较领先的人了,希望大家能继续找到自己的特长价值轴和盈利模式,很好、很快地发展下去,都会用你们的应用,不过有些同志还没有安卓版,我搜了一下,但最后手机也没有安成几个。
刘维回答现场提问:
现场提问:各位专家好,我是清华大学新媒体方向的博士生,想问一下在座各位比较牛的创业者,可能我是从患者的角度来讲,刚才联想的总裁说,可能会解构传统的医疗模式,但我有点疑问,诊疗过程中,大家都是做互联网的,App式、互联网式的,刚才凯鹏华盈的老总说得非常好,你怎样站在病人的角度,我觉得有些东西是不是从根本上就存在悖论,比如春雨医生,简单的问答和真实的诊病环境是有区别的,举个例子,中医的望闻问切是基于面对面的东西,你永远不可能通过问答得到最准确的诊疗,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第二,即使是西医,比如看肝病,有些不是可以量化的,而是医生多年的经验传承,你怎么判断?如果做不好,会不会增加误诊的机率?
还有想问一下掌上药店的概念,原来我做传统媒体,在电视台接触了很多药品广告经营,我知道现在国家对药严格限制,非处方药不准通过互联网卖,因为要拿到处方,这个是怎么定位的?
刘维: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吧,我自己理解,移动互联网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血压仪出现前你对医院的依赖大得多,需要在医院待好多天才能诊断出来,但现在你在家里就可以诊断出来了,数据这一端,最终你的大问题必须去医院解决,但现在有一些问题你可以在家里解决,并且由于有些问题早期解决了,就不会引发之后的大问题。
另外,到医疗机构后解构也存在,我们原来合作过一些项目,医疗图像识别自动处理的软件,原来医院的影像科都有高级专家看出来之后的核磁片子,但这个专家最后会发现,他的能力最终还不如计算机,计算机是基于大量的统计、大量的学习,可以对片子进行自动预诊、识读。
现场提问:但我觉得在医院,对同一个片子,医生的判断也不一样。
刘维:现在这些自动化的设备在把第一道关,正好可以避免医生误诊的情况,但更复杂一些的东西又需要医生本人的力量起到作用,这是一个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渐渐提高医疗机构应对核心问题的能力,但把很多非核心问题渐渐剥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