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他更像一位和蔼的邻家爷爷,待人亲切,生活朴实。
穿着一件红都夹克,戴着一块廉价手表,用他的话说:
“漂亮又准。”
有记者去公司采访,他都会开着白色小富康,把记者捎回办公室。
一般没有重大活动,他都不愿动用自己的“豪车”。
平和朴素的他愿意接受新事物,喜欢和年轻人交朋友。
认识他的人都感叹:“这个老头真不老,他的精力年轻人都比不上!”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创业者带来了励志鸡汤:
有了梦想,不能空想,要撸起袖子踏实干。
这个人,就是三全食品公司的创始人陈泽民。
少年磨炼,积聚人生财富
下海经商创立“三全凌”
一个人在幼年、青年时代受到的磨炼,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小时候勤工俭学和青年时的艰苦劳动,造就了我不怕吃苦的性格,并且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财富。”
3岁时,陈泽民便跟随父亲开启了随军生活,辗转各地。
利用课余时间,他和同学们一起捡烟头,卖废品赚钱,支援抗美援朝。
打小工、泥瓦工、装卸工各类杂活他都干过。
那段时间,他学会了理发。周末一有空,就背着书包带上理发工具,到村子给大伙理发。
有意思的是,善于思考的他,利用理发推子的原理,帮农民制作了一台收割机模型。
青年时代,陈泽民是一位无线电的爱好者。
无论是矿石收音机、真空收音机,再到后来的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他都能组装和维修。
22岁从医学院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到四川支持三线建设。
在那里,他和爱人学会了做当地人钟爱的汤圆,一年之后,他带着这门手艺调往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这对热情好客的夫妇,每到逢年过节都会做许多汤圆送给亲朋好友尝鲜,尝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
在当时,谁也不曾料到,这颗小小“球”,多年后,会在陈泽民手中“滚动”成一个食品帝国,为国人的餐桌上带来了一次饮食“革命”。
1988年,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建设早已褪去了小心试水、畏首畏尾的状态,到处弥漫着雄心勃勃的商业激情。
随着周遭环境的松动,已升任副院长的陈泽民心动了。
“两个儿子都大了,以后结婚要买房子,婚礼也得体面些。我一个月一百多块钱工资,感觉尽不到父亲的责任。”
资源力量的苏醒“引诱着”无数精英下海经商。
陈泽民,便是其中一员。
他借了1.5万元开了一家冷饮部,在中州商场租了一个柜台,卖软质冰淇淋。
为感谢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机遇,陈泽民将其命名为“三全”。
当时,制作冰淇凌的增稠剂使用的是明胶,十分复杂,产能也不高。
医生出身的陈泽民知道,海藻酸钠是最好的粘稠剂,方便经济且营养丰富,便重新调整了配方。
令他没想到的是,之后的生意出乎意料的好,仅用三个月就赚回了本。
第二年,他又自制、批发了郑州当时唯一一款夹心冰淇凌,生意也是相当火爆。
无奈冰淇淋的季节性太强,每年10月之后,冷饮业进入淡季,冷饮部几十个工人无可事事,这可怎么办呢?
后来,国营厂的夹心冰淇淋出来以后,他感到无力竞争,决定退出去开发新的蓝海。
陈泽民是重庆人,由于地方的差异,重庆的汤圆是包出来的,北方的元宵是面擀出来的,口感是不一样。郑州人吃的是元宵,没吃过南方的汤圆。
于是,他打起了汤圆的主意。
一年冬天去哈尔滨出差,见当地人包饺子一次包很多,吃不完就放到户外冻着。
他心想:饺子能冻,汤圆也应该能冻,自己家做的汤圆冷冻起来,拿到市场上卖,肯定很受欢迎。
冷冻还可以解决长时间保鲜的难题。
经过一次次的实验,三个月后,陈泽民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的速冻食品技术和销售链条。
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也就此诞生,他还专门申请了速冻汤圆生产发明和外形包装专利。
陈泽民确实是一个善于把握机遇的人。
1990年下半年,电视剧《凌汤圆》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他顺水推舟,立即给刚刚研制出来的速冻汤圆起名为“凌汤圆”,并在第一时间注册申请了“凌”、“三全凌”、“三全”等商标。
这次,央视都为他做了一次“无本万利”的强势品牌推广。
跋山涉水,求出一片天地
开启成功之门,永居王座
发明出了独一无二的产品,成功的大门便向陈泽民打开。
但是,如何有效的推广自己的产品,让客户和商家接受呢?
年近五十的他选择自己上,蹬着三轮车,拉着燃气灶、锅碗瓢盆,赶到商场现场烹煮,当面推介、免费品尝,谦恭地征求意见。
推销时经常遭受拒绝和白眼,但陈泽民说:“我必须要放下架子,哪怕有一百次挨骂,只要有一次成功就值得。”
1990年12月底,他把速冻汤圆拉到了市内几家比较有名气的食品商场。在他的再三劝说下,商场负责人尝过汤圆后,只是答应“进两箱试试”。
第二天速冻汤圆的试销让商场顾客盈门,各大商家纷纷开始订货,陈泽民的郑州市场很快就被这颗小小的“球”滚开了。
同年春节前夕,他去北京开会,带着速冻汤圆的模型到了西单菜市场。
耐心讲解后,商场经理决定进2吨来试销。
可是,还没等他开完会,商场经理便打来电话,要他以最快的速度运5吨来。
这时陈泽民意识到,速冻食品将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于是他开始大刀阔斧的组建“三全食品厂”。
后来,他把生产管理的生意交给家人,花4000元买了一辆二手旧面包车,拉着冰箱、锅碗瓢盆、燃气灶,到全国各地现煮现尝、地跑推销。
此后,他先后在西安、太原、沈阳、济南、上海等中心城市建立了销售渠道。
然后,其中的苦,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往沈阳进货。
那是12月的一个傍晚,零下20度。
陈泽民已经连续开了两天车,车里的冰箱装着他要推销的速冻汤圆。
为了躲避大卡车,面包车发生了侧翻,挡风玻璃摔得粉碎!
幸运的是,汤圆完好,他身体也没有大碍。
收拾收拾,他继续上路,开着一辆没有挡风玻璃的破旧面包车,在冰雪覆盖的公路上艰难的“爬行”。
一路的寒风凛冽,他的睫毛结满白霜,脸冻得发黑。
当天夜里,落脚小旅店的陈泽民,频频联系沈阳市内的供销社和商场。第二天,他还现场给各商场经理们煮汤圆,恳请他们帮忙代销。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天后,有沈阳的大卡车开到了郑州三全食品厂冷饮部,主动上门要货。
在陈泽民看来,这是一段非常艰辛的经历。
可就是用这种最笨的方法,“三全凌汤圆”在全国各地的市场迅速打开。
1993年起,三全的日产量达到了30吨。
一句“三全凌汤圆,味美香甜甜”通过央视响遍全国,也由此“滚”遍大江南北。
货一到,便引起当地供货商的哄抢,在济南甚至出现一次需要警察出面维持销售秩序的火爆场面。
人怕出名猪怕壮。
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批仿制“三全汤圆”的企业,陈泽民百般思索后,决定放弃对侵犯专利的追究。
“你或许可以挡住身边的一些同行崛起,却挡不住国外巨头登陆上岸。与其让海外巨头长驱直入,还不如本土同胞齐心协力,把市场迅速做大,在较短时间里形成有一定‘抗力’的民族速冻食品产业。”
或许正是拥有这种大民族情怀和扎实内功的修炼,国家将“三全食品”列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民族品牌。
2006年,三全食品被思念食品超越。
陈泽民大幅度削减经销渠道,将外地的销售公司全部收购到自己的旗下,通过集权牢牢控制终端。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
“一个山头如果只有一只老虎和一群羊,那老虎也会变懒,如果还有一只狮子,那么老虎和狮子都能保持强壮!”
这是陈泽民心中的竞争哲学。
如今,三全、思念双雄对峙的局面印证了他对行业的预判。
2017年,他收获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2.81亿元,同比增长10.47%,利润同步增长83.66%。
三全,稳坐行业王座!
古稀之年,登上新舞台
这次玩起了“地球”
2008年,三全上市;2009 年,陈泽民隐退。
卸任之初,他就表示:现代化的管理要聘请年轻、有能力的人去做。
卸下重担的陈泽民,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开始了二次创业。
这次剑指的目标,仍是像当年的速冻一样,在中国几乎是空白的地热能源。
解决国内空气污染问题,是陈泽民开发地热的初衷之一。
为此,陈泽民和他的团队走遍全球,研究不同国家地热发电的优缺点,效益政策等。
他们认识到,中国应大力发展地热发电,这才是解决雾霾最根本的途径。
实际上,国家在地热方面研究很久了,只因成本太高,没有进行大范围推广。
对此,陈泽民认为,发展地热能源不仅仅是认知问题,更重要是观念转变。
“人们习惯于谈论地热能源成本高,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地热发电的成本一度电 0.15 元,火力、水力是 0.3 元,风力是 0.6 元,太阳能电池是 0.9 元。我们现在采用的是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模式,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16年3月,陈泽民注册成立了郑州地美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地美特,在希腊神话中,她是大地之神,地神是一个美女,我想让这个美女为人类造福。”
如同年轻人一样,精力无穷的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地热发电技术的研究中。
“当我看到热腾腾的蒸汽从井里冒出来,激动的晚上睡不着觉;我有时半夜收到美国发来的邮件,哪个地热公司愿意和我合作,我高兴地都会突然把老伴叫醒一起分享。”
提及那次钻井成功,这位鹤发老人笑得像个孩子!
本该儿孙满堂、尽享天伦的年纪,他却选择再次起跑,攀登新高峰。
让人肃然起敬!
一颗小小的汤圆“滚”出一个世界知名品牌,背后的毅力可想而知。
几十载风雨,一路上的点滴,陈老都倍加珍惜;其间的艰难困苦,却被他一笑而过!
那种风雨之后见彩虹的从容与淡定,志推民族产业的执着与担当,让人潸然动情!
愿新一代企业家们,能够承载陈老这份民族大义!
与君共勉。
版权声明:
1. 本文为投融界原创,未经许可不准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违者必究;
2. 转载请联系客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