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共享经济,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产业,大到汽车和房子,小到单车和充电宝,共享经济无处不在。日前,又一个共享经济的新产物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共享休息舱。外观形态酷似太空舱的“共享床铺”相继出现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
就在“共享床铺”刚刚刷爆网络的时候,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共享睡眠床铺”却在高峰期大门紧闭,一位自称该区域办公人员的男子表示,目前该地已经被警方查封,查封的具体原因还不清楚。
共享休息舱:需求or噱头?
不得不说,资源推动下的共享经济创意颇多,这是共享休息舱问世的市场背景。前一段时间,共享充电宝仅火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随即被新的共享经济模式淹没。当下还未火爆的共享休息舱,又会火爆多久?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
单纯从市场层面分析来看,共享休息舱能否火爆,市场需求是关键。对于消费者而言,新生事物共享休息舱是真需求,还是一种基于共享经济的噱头?透过共享休息舱的运营模式,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共享休息舱同样是一个舶来品,创意来源于日本的“胶囊旅馆”,主要是作为一种临时性补充的居住设施。据了解,“胶囊旅馆”是一种可移动的,并不占用建筑用地的设施,为旅客提供更多临时性的休息场所。在日本,这些正常运营的“胶囊旅馆”大多出现在车站、码头、机场等地,因为这些场所有非常完善的消防设施,而且有非常稳定的客源。
国内最早的共享休息舱于2011年在上海诞生,最终因政策原因被取缔。具体的原因是人均使用面积不符合上海房地部门公布的出租房标准,加之各休息舱内没有任何安全设施,一旦发生火情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被共享经济重新包装的共享休息舱,多搭建在写字楼这样的场所,消防安全和卫生标准都存在巨大的隐患。
一些使用过共享休息舱的尝鲜者反馈的消息称,大多是抱着尝鲜的心理去的。在实际使用中,共享休息舱的空间太小,室内温度过高,而且卫生条件并不像宣传的那样好,甚至会有臭袜子的味道。另据一些体验者透露,一些共享休息舱的噪音很大,严重影响睡眠质量。不难看出,共享休息舱目前存诸多问题。
客观地说,共享休息舱在理论上即有市场,也有盈利模式,是一个不错的商业模式。可是我们必须正视一个问题,共享休息舱在落地时存在的各种挑战,让这个颇有创新的新商业形态成为一个概念式的噱头。
共享休息舱:挑战重重
不可否认,颇有创意的共享休息舱能够解决一些消费者的临时休息需求。然而,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共享休息舱要想大面积推广仍面临重重挑战。具体来说,这些挑战有的来自于政策层面,有的则来自市场层面,还有的来自于用户体验层面。
与其他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一样,共享休息舱同样需要政策的监管。作为一个与宾馆相似的共享经济模式,共享休息舱来自政策层面的监管,主要是消防安全。目前,北京、上海等地的共享休息舱基本是搭建在写字楼,或者是写字楼的地下车库处,这些场所的消防设施并不完善,一旦发生火灾或其他险情,用户的安全将受到威胁。此外,共享休息舱内部也需要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这同样涉及到用户的人身安全。
从一些试用者的经历来看,目前国内的共享休息舱空间大约有3平方米,内部并没有安装空调,只能靠排气扇与外界的空气互换,以此来保证空气温度和新鲜度。用户扫描二维码能够打开共享休息舱的门,使用完毕后,也是使用手机来打开共享休息舱的门出来。问题来了,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在共享休息舱的人如何出来?对于这样的问题,共享休息舱的运营方是否有一定的防护措施呢?
毋庸置疑,共享休息舱的所存在的消防、卫生和其他安全问题,都是监管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几年前,出现在上海的共享休息舱被关停,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安全因素。除了政策层面的挑战外,共享休息舱来自市场层面的挑战也很多。
来自媒体的消息称,北京、上海等地的共享休息舱数量并不多,10平方的面积大约可以容纳6个休息舱。由于共享休息舱多搭建在写字楼的一个角落,寸土寸金的写字楼无疑会成为共享休息舱市场拓展的绊脚石。这一问题如何解决,仍考验着共享休息舱的运营方们。此外,如何更好的优化共享休息舱的体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炎热的夏季,共享休息舱内没有空调,体验势必大打折扣。寒冷的冬天,如果没有暖气,共享休息舱能否休息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共享休息舱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这都需要逐一解决。
总之,共享休息舱这一经济形态创意虽好,但问题也很多。以逐利为目标的资源,推动着共享经济高速前行,这注定共享休息舱就是一个快餐式产品。从消费者的反馈来看,共享休息舱需要精细打磨。如果一味疯狂推广,那共享休息舱这个好产品或许就会成为资源的粗茶淡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