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韩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编纂有《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吕不韦以一代商人发家致富,但是在当时,商人并没有地位。而商人出身的吕不韦却希望能够光宗耀祖,争取到政治地位,但是自己又不能把握好政治风险和收益,于是向其父亲取经,问其父亲“耕田之利几倍?”父亲回答说:“十倍。”吕不韦又问:“贩卖珠宝玉之利几倍?”父亲回答说:“百倍。”吕不韦又问:“若扶立一人为王,掌握山河,其利几倍?”父亲笑着说:“安得王而立之?其利千万倍,不可计也。”
得到父亲的这个回答,尽管因为是半路出家搞政治有可能血本无归,但是他还是决定进行政治风险合作,凭借着他作为商人的眼光以及有胆有识,他看中了被秦国派到赵国做人质的王子子楚,他认是一份“奇货可居”、有增值潜力的资产,于是在其身上合作了大笔的钱财。为让子楚成为秦国的统治者,他先把子楚包装成一个贤人,游说当时秦国太子的宠姬华阳夫人,让她收子楚为义子。另外,把已经与自己怀孕的侍妾送给子楚,进一步笼络他,也为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帝打下了埋笔。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五十六年),秦昭王**,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国也护送子楚的夫人和儿子赵政回到秦国。安国君继秦王位,守孝一年后,加冕才三天就突发****了,谥号为孝文王。子楚继位,他就是秦庄襄王。庄襄王尊奉为母的华阳王后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称为夏太后。之后吕不韦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封为文信侯,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
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赵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邦,称他为“仲父”。秦王年纪还小,太后常常和吕不韦私通。吕不韦家有奴仆万人。他还著书立说,发动门客们写成一部“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的杂书《吕氏春秋》。然后把书公布出来,号称“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吕不韦的政治风险合作应该是最早的也是最大的一例风险合作案例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