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知名手机品牌的小米相信大家都非常熟系,而且对它的创始人雷军也不会陌生,他从最初的金三软件到现在的小米手机这发展过程中都有哪些启发呢?
雷军近日在演讲中说,“联想这家公司,对我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帮助是最大的,柳传志先生也给了我们很多人生的启发。”
而雷军本人的创业经历,也为许多创业者津津乐道,创业八年,小米核心销售额突破千亿,团队接近2万人。他的“专注、极致、口碑、快”至今被许多创业者奉为圭皋。
在近日的一次演讲中,雷军谈到了小米的四个学习对象:向同仁堂学习了“做产品要真材实料,还要有信仰”,向海底捞学习了“口碑源于超预期”,向沃尔玛和Costco学习“低毛利、高效率是王道”。
在分享沃尔玛和Costco案例时,雷军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分享给大家:一个公司的毛利率越高,真的越好吗?
制胜之招:少就是多,一定要专注
对于这个问题,雷军自己的回答是:毛利率高的公司,效率一定很低的。
在低毛利的情况下,怎么高效率的工作才是厉害的地方。
小米刚开始是零毛利的,依靠大规模的生产,大概能有百分之十几的毛利率。
我们的关键在于,把小米的整体运作成本控制在5%以内。前年是4.1%,去年是4.3%,不谦虚地讲,我们是全球运作效率最高的公司。
所以我们一定不能雇很多人,一定不能做很多事。我们的哲学是:少就是多,一定要专注。我们的模式太复杂了,简单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首先是复杂,然后再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
企业不赚钱就是犯罪
沃尔玛跟Costco这些零售业给我的经验就是,低毛利是王道。只有低毛利,才能逼着你提高运作效率。而小米要接近成本来定价,高效率就是王道,没有高效率,这个公司会赔得一塌糊涂。
我一直在想,做电子商务为什么损失那么大,要烧那么多钱呢?小米也是电子商务,我们还赚钱。
我不记得在哪里看过一句话,说企业不赚钱就是犯罪,企业的社会使命就是要赚钱提高效率。但是类似于亚马逊的神话,只有贝佐斯做到了,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而我们既然不想坑用户,又要赚钱,就只能用所有的聪明才智来提高效率。
雇每一个人的时候,都需要精挑细选
提高效率不等于克扣员工。小米有7500人,5000人是服务部门,研发运作部门只有2500人,以我们今年预计750亿到800亿元的营业额来说,我觉得已经是天下无敌了,这需要什么样的运作效率呢?
所以,我们雇每一个人的时候,都需要精挑细选。
比如我们的虎哥,Hugo Barra,安卓的产品副总裁,谷歌的全球副总裁。我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说服他到小米工作。其实到小米工作容易,因为小米目前形势比人强,难的是说服他离开硅谷来北京工作。
大家明白,虎哥在硅谷都在一个很好的位置上。他也知道风险,如果小米干砸了,他可能就不能当安卓这个副总裁了,现在安卓已经占了智能手机全球百分之八九十的市场份额。他本人在硅谷也有巨大的影响力,加入小米时,所有的商业杂志都是整版的报道。
去年10月份他到北京,上个月在这工作满一年时,我跟他聊天,他还是觉得,这是个激动人心的事业。
这段时间,新浪的前总编辑陈彤也加入了小米。他离职的时候,火得一塌糊涂,而他加入小米的这件事,热度也相当于他离职消息的90%。
所以,我们在不惜代价地吸引各方顶级的人才。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高效率的公司来说,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
我们尽量少雇人,对这些人却有一个要求:前两三百人,全部十年以上经验。因为只有这样的经验,才能使一个公司高速发展而不翻车。
效率制胜
我们是电商,是实业的,涉及到实业,我觉得还是效率致胜。当然,提高效率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柳传志先生讲的拧毛巾,我也很认同,不过我用的是另外一种,模式优化——把中间渠道、零售店全部干掉,少做事,用最聪明的人简化流程。
比如做手机,其实建立全国销售渠道、旗舰店这些都不需要,把产品做好,开个网站,等用户上门买,就是最好的模式。小米网,原来叫小米.com,后来国际化,又花了2000多万元建了MI.com,我觉得值。
可以看出雷军对各种的策略部署有着非常深厚的理解,每个企业都有着自己的核心文化,小米也是一样,它吸收着众多行业中的精华开创出来最完善的公司文化,这也造就了小米现在的地位。